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新闻头条  >  本地  >  甘肃天水名称的来历
甘肃天水名称的来历
2023年05月03日 00:40   浏览:215   来源:网友爆料
伏羲庙.png
甘肃天水名称的来历

天水地名名称的来历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但一般都倾向于一个流传在甘肃省天水市的美丽传说“天河注水”。传说一天夜里天上河水倾泻而下,形成一湖,名曰“天水湖”。

明间传说

  “天河注水”是一个流传在甘肃省天水市的美丽传说。“天水”,是甘肃省天水市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。最早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。天水得名,源于“天河注水”的美丽传说。远在三千多年前,天水地区人烟稠密,屋宇毗连,“山水灵秀,林木密茂”。可是,到了秦末汉初,长期的征战、厮杀加上连年的干旱,使当时繁华、富饶的上城变得残垣断壁,民不聊生。传说,在一天夜里,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,忽然天空狂风呼啸,雷电交加,随着一道金光闪耀,地上现出红光。顿时,大地连续震动,在轰隆隆巨响声中,地面裂开一条大缝。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,注入裂开的大缝中,于是形成一湖,名曰“天水湖”。此湖水位稳定,水质纯净,甘冽醇厚,“春不涸,夏不溢,四季滢然”。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,又叫它“天水井”。后来,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,他就命令把要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,起名“天水郡”。从此,有了“天水”之名。


  其实在我们今天来看,这很可能只是一个自然现象,是一次大地震。但那时的人们还无法解释这些,所以他们把那片湖水称之为“天水井“,用这水灌溉,长出的禾苗茁壮、树木葱茏,就连养育的姑娘也格外俊俏。从此,上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陇上绿洲,“天河注水”的故事也一代代地流传下来。

历史记载

  北魏郦道元《水经·渭水篇》云: “精水东北经上圭限……,上劫县五城相接,北城中有湖水,有白龙出是湖,风雨随之,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。”南朝郭仲产《秦州地纪》云: “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,因以名焉。”哪道元、郭仲产都以上邹城内有湖及传闻而名“天水”,观点基本一致,但两人都未点明“城中湖”、“郡前湖”就是天水湖。所以上郊城中有天水湖是读者的误解。古代究竟有没有天水湖,在什么地方,这也是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。据1990年礼县红河乡草坝村出土的宋代《大观勅书》碑文云: “秦州南山妙胜院古迹,唐贞观二十三年,赐额昭玄院、天水湖。至本朝太宗皇帝登位于建.隆元年,将昭玄院赐劫皇改妙胜院,天水湖改天水池,其水冬夏无增减”。又云: “宣和二年正月十九日奉圣旨将惠应殿系祖宗昌英之地,改法祥殿,专令护持,天水灵泉无穷。”碑文中除记载唐太宗李世明、宋太祖赵匡溉、宋真宗赵恒、宋徽宗赵估劫封妙胜院、天水湖的事迹外,还记述了当时秦州经略安抚使周淳、陶节夫、郭思等人到妙胜院、天水湖拜佛、祈雨的活动事实。另据南宋庆元二年正月一日碑文云: “南山妙胜廨院在天水县茅城谷有常住土田。”茅城谷即《水经注·漾水篇》中的茅川水所经之地。“天水县茅城谷”即今礼县红河水库下游课寨、草坝、唐家河口,套边一带。汉代戎邱城遗址在此附近。按笔者所作的实地考察,古天水湖遗址就在草坝村东南头,至今痕迹鲜明,历历在目。早在明代弘治、正德年间,天水湖一带地震频繁,山体滑坡,泥流洪溢、天水湖淤塞为平地,成为一片沼泽。天长日久,湖水干涸,又成为一片放牧牛羊的草坝,今草坝村名来源于此。时至目前,天水湖遗址上一有雾气升腾,飘移至卯水河南青龙山麓,三日之内必下雨,是一处天然气象站;天水湖遗址上种植的农作物,一年四季不受早情的丝毫影响,足见其地下地下水源依然旺盛异常。北魏哪道元当年曾涉足西汉水作实地考察,囿于民间传闻,反而把天水湖给遗忘了。乾隆版《秦州志》载有北宋龙图阁学士、陕西副使,常州人蒋之奇《天水湖》诗: “灵源符国姓、丽泽映州名。地脉薰来润,灵根出处清。”可见天水湖在宋代遐迩闻名,朝野皆知,是当时著名的名胜古迹。

  汉武帝元鼎三年 (公元前114年)设置的天水郡,是见于文献最早的以“天水”为名的地方行政建置。陕西省博物馆藏有一枚汉武帝太初年间“天水太守章”封泥,是当时天水郡太守的实物,可与文献相印证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云: “天水郡,武帝元鼎三年置,莽曰镇戎,明帝改曰汉阳。县十六: 平襄、街泉、戎邑道、望垣、罕拜、绵诸道、阿阳、略阳道、冀、勇士、成纪、清水、奉捷、陇、孤道、兰干”。当时天水郡治在平襄,故址在今甘肃省通渭县城西十里。辖区约有今天水市东北 (不包含秦州区),平凉地区静宁、庄浪二县,定西,以及兰州市的榆中等。汉武帝时的天水郡名和秦天水家马鼎上的“天水”是同名而异地。

 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(公元74年),天水郡改为汉阳郡,汉阳辖地包括今天水市秦州区及礼县在内。汉阳郡郡治在冀(今甘谷渭水峪)。

  三国时,魏国在西汉水上游设天水关(今秦州区天水镇),蜀汉建兴六年(公元228年)诸葛亮一出祁山,曾在此收服魏天水参军姜维。豫剧《天水关》演唱的即这一历史故事。自汉武帝设置天水郡后,以“天水”为名的行政建置,或郡、或关、或县、或军、或专区、或市、或镇在不同地方出现在历史上的各个时代。

  在今天水市西南建天水县始于残唐五代。《旧五代史》卷43(唐明宗纪》云: “长兴三年 (公元932年)二月秦州‘奏州界三县之外,别有一十一镇人户,系镇将镇科,欲随其便,宜复置陇城,天水二县以隶之。诏从之。”《太平寰宇记》云: “天水县,西七十里,古县也。后唐长兴三年于县界南置县治,县界无山有水,派北流人长道县界”。根据以上记载,可知五代后唐及两宋设立的天水县 (南宋绍兴十四年升为军)县治在今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北,古迹有唐槐花寺,庙坪灵源侯祠。祠内有北宋元丰四年三月所立石碑,碑额小篆为“天水县灵源侯救封。"1987年礼县石桥乡斩龙湾出土了五代后周兵部尚书、诗人王仁裕的墓志铭。由北宋名相李日荆龚文的墓志铭云:“王仁裕,字德荤,……天水人”。1984年礼县永兴乡出土的宋熙宁二年祁瞻的墓志铭云:“祁瞻,…天水人”。1999年礼县红河乡草坝村出土的《大观勒书》碑云:“天水县茅城谷……”综合以上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互相印证,天水家马鼎中“天水‘的范围就是今西汉水上游之地,从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牛毛峡至礼县石桥乡松灵芝峡,为古代天水。这一区域,其间150华里,大部分地方为平川大坝,土质肥活,气侯温暖,水源充足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号称“天水”,名副其实。麦积山研究所夏阳在《“天水”名考》一文中云:“《诗大雅·大东》,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,‘汉’也称天汉、天河,云汉,地面上的汉水,顾名思义,就是天河在地面上的延续,那末汉水在古人心目中是来自天上的,来自‘天水’的。


  于是,汉水接天,其上源之地,就是天水之地。”从文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“天水”名称,完全合乎情理。

头条号
网友爆料
介绍
天水便民网友投稿,爆料专用号!
推荐头条